金莎js9999777的网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010-83528568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数模混合对讲系统的价值

2019-01-16

任何事物的历史存在,就说明了它价值和意义。当1997年左右视频压缩板卡是稀有产品和技术要从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进口时,谁会想后来中国企业能成为全球视频后端产品的大户呢?结果从2000年开始,海外厂商在中国压缩板卡的市场就快速的被中国厂商所分割,接着DVR市场也快速的被中国厂商分割。到现在来看,以DVR、DVS、数字矩阵为核心的产品架构了当前中国市场上模拟摄像机通过编码实现数模混合对讲系统的主力军。所以,中国厂商用其技术和产品对中国监控产业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当前新兴加入安防行业的IT背景企业,因为多数没有经历2000-2010年的中国安防历史进程,所以有的人会单一的从IT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因此有的外企往往无法理解,为何中国市场的IP监控系统不如海外市场发展迅速。如前文所述,海外诸多国家由于纯模拟系统应用时间长,模拟系统的生命周期结束时,正接上IP监控系统应用周期,所以不少模拟系统工程直接向全IP过渡,而中国市场由于前些年模拟向数模混合应用模式转换的速度快,应用面积广,这种现实基础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P监控时代的到来。

 

  并且,数模混合系统,当前不仅可以支持全模拟接入方式,还可以同步接入前端的模拟与IP摄像机,包括高清IP摄像机,这样一来数模混合系统进一步的延长了其作为产品的生命周期,还为中国IP监控系统的全面应用积累着宝贵的经验,使用户的系统可以平稳的向全IP过渡,并且可以节省用户的投资成本。

 

  所以,业内人士或专业的用户可以发现,当前全模拟(或全IP)监控系统的应用规模都比较小,多数是以数模混用的形式来架构,只是在模拟信号数字编码转换的表现环节不一样。在系统架构中往往包括了DVS,DVR/数字矩阵,混合DVR,NVR等组成要素。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相关专业安防经理人有客观的分析。

 

  伟昊余柏顺指出三点原因,其一是性价比优势,当前IP产品价格较高,如果不是重点监控场合,模拟摄像机构成的监控系统就可以满足要求。其二是旧系统改造,不可能把模拟系统完全替换。其三是全数字的系统造价还是显得比较高。

 

  PELCO闫毅则认为,目前IP发展还并不够成熟,各家为了抢占市场,通过不同形式的数字化概念来影响用户,一些厂家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加上数字化的模块功能。就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较为统一标准的数字化结构来影响整个行业。模拟数字混合系统客户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模拟很成熟,在此基础上加上数字的特征,用户在放心度上易为接受。另外,价格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作为DVR代表企业之一,浙江大华的李渊则从模拟与数字两类系统的现实情况分析认为,导致目前数模混合监控系统架构模式成为应用主流的原因在于全模拟监控技术成熟度高,整体成本低,但清晰度是其发展的瓶颈,高于D1分辨率的模拟监控甚至还没有国际和国内标准。高分辨率的模拟系统成本非常高,兼容性差,很难大规模推广。全IP监控系统解决了高分辨率问题,但存在延时大,整体部署成本高,不同厂家兼容性不好等问题。数模混合系统则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必然成为当前的应用主流。

 

  苏州科达NVR产品线总经理周圣强则从历史和新建系统角度分析指出,主要是早期大量的纯模拟的应用造就了应用基础,目前新建的系统不少已经明确采用IP系统无疑,但用户对早期的投资又不想浪费,于是数模混合系统成为必然的选择。

 

  博世潘熠认为产业技术变革总需要一个过程,造成数模混合系统大量应用的关键因素在于构建价格优势,以及多数传统监控系统集成商还远未达到深入了解数字网络技术系统及其优势的层次。但其个人并不认为模拟系统依旧是市场的主流,数字化IP监控系统(包括模拟前端加编码器)的规模化应用趋势已经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安防独立评论人西刹子提出目前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架构无疑为用户所认可,因为其在传输、存储上有绝对的优势。而模拟摄像机+DVR或DVS的架构正是两者的结合,既利用了模拟摄像机的优势,也实现了网络化、分布式的架构,因此,是当前比较主流的模式。

 

  综合来看,数模混合监控系统存在本身就有它的合理性,否则早就被新技术所取代了。但存在本身并不意味着产业的技术系统会一成不变,关键在于时间节点的出现,以及旧有系统的淘汰进程。如果从中国一些行业用户每隔三年就有一轮设备升级换代的常态现象看,数模混合监控系统可能从2010年开始,将在某些行业市场逐步形成升级换代的市场。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值得相关企业去深入思考的话题。

 

  数模混合监控系统会不会阻碍IP监控系统的发展?

 

  如果是IT背景直接进入IP监控业务领域的厂商,它们一定会急不可奈的期望数模监控系统尽快结束,让IP监控系统早早登场。但市场就这样不急不慢的在众人的关注中晃悠了几年,可能也“急死”了不少老总,至少急白了他们不少的头发。所以,不可避免的要在业界出现一种讨论,数模混合监控系统对IP监控或IP摄像机是不是形成了一种产业障碍?对这个话题,大家还是有清晰的辩证观点的。

 

  如伟昊余柏顺认为,数模混合监控系统目前的应用环境对IP监控系统(或IP摄像机)市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系统也是网络数字化的局部应用,是必然的过渡型系统,只有当IP的网络环境、存储造价、IP摄像机这三个方面都不存在瓶颈的时候,数字监控系统才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PELCO闫毅也认为数模监控系统不会阻碍IP的发展。编码器+模拟摄像机毕竟是过渡阶段,IP摄像机的好处大家都知道,方便,性价比更高。模数的应用越多,用户以及市场对数字的认知度会越高的,随着IP系统不断发展,IP摄像机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会接受IP摄像机。而且现在市场已经有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IP高清摄像机进入市场,被客户接受。同时,大华李渊指出,IP摄像机其实也是数模混合系统(模拟+IP摄像机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数模混合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只会带来IP摄像机出货量的增加,是一种利好。科达周圣强也认为大规模的数模混合应用现状不会成为IP系统发展的障碍,相反,数模混用的发展正说明IP系统的优势所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利旧”这个以往工程投资保护需要的策略,新构建的监控系统必然采用纯IP系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IP摄像机的普及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情况,模数混合应用系统不会是其发展的障碍。长远看,IP摄像机及网络架构是发展趋势,目前看,传统模拟系统及混合系统的应用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应用并表现良好,因此模数到IP的演进过程必将是较长的过程,这需要一个足够的驱动力来实现这个演进。”

 

  数模混合系统架构将如何演变?

 

  除了思考数模监控系统本身对IP监控和IP摄像机的影响问题之外,数模监控系统本身的也存在演进。例如支持模拟与高清IP的混合式DVR,支持IP高清的DVS,以及数模高清矩阵平台的出现,都是针对数模混合,以及数模高清混用的现实需求而来的。这些产品在原来支持CIF、D1图像的基础上,推进到了支持720P甚至1080P高清接入的水平,并且可以同步接入模拟高清信号,实现数模共用。

 

  因此,伟昊余柏顺指出,数模混合系统架构是目前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最好的系统架构,并且数模系统是我们往全数字系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数字产品的发展,数字监控系统的瓶颈会不断得到解决。PELCO闫毅判断认为三、五年内数模混合系统架构就会被边缘化,但还不至于被淘汰,应该是主流IP系统架构的补充。科达周圣强也认同数模混合系统是一个过渡的方法,既然是过渡必然有一个结束的时间。随着系统不断的改造和翻新,其份额将逐渐下降,直至消失。

 

  博世潘熠也认为数字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取代数模混合系统也是必然,并阐述了数字化的优势对比理由,他认为数字监控具有许多优点。第一,数字化处理图像信号。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第二,无地域限制。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而且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第三,便捷的录像搜寻。在传统的模拟监控系统中,当出现问题时需要花大量时间观看录像带才能找到现场记录,而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利用计算机建立的索引,在几分钟内就能找到相应的现场记录。并且可以导出相关录像到光盘或者其他存储介质。第四,更加可靠,灵活,高效的系统。借助于现代数字通讯网络技术,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基于传输网络,存储介质,核心组件的冗余备份,使得系统在升级扩容时具有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对标准IT软硬件的集成利用使系统更加高效。第五,系统易于管理和维护。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电子设备组成,集成度高,视频传输可利用有线或无线信道。这样整个系统是模块化结构,体积小,易于安装、使用和维护方便。正是由于数字视频监控具有传统模拟监控无法比拟的优点,而且符合当前信息社会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观点,从中国市场的应用特征看,大华李渊指出,数模混合系统一般由模拟摄像机+数字摄像机+混合式DVR构成,复杂系统应用可以增加数字矩阵。这种系统架构模式在未来3年内将是市场主流。

 

  西刹子强调“殊途同归”的观点,他认为所有视频监控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类型的监控应用,因此可以有不同的系统架构存在,各个架构之间甚至差别巨大,成本偏差也巨大。但肯定未来甚至长期一段时间,各类型监控系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个系统架构都有存在的理由,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部署和应用。